欢迎来到德国外交部网站
约杯咖啡?——Fabian Hammerl访谈

Fabian Hammerl, © Florian Nelsen
总领事馆网站新增„约杯咖啡?“栏目,在这个板块,我们会不定期同生活在本地,又有着德-中文化经济背景的人访谈,也许他们的经历会有助于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本期我们和德国艺术家Fabian Hammerl在四川大学的一个咖啡馆碰面。Fabian Hammerl的作品正在„肆空间(Almost 4 Art)“展出。
总领事馆:是什么把你带到中国来的,最初的接触是怎么样的?
Hammerl:2012年我第一次到中国,自此我对中国就有了一种持续的渴望,每年至少会来一次。和„肆空间“的联系始于2013年,画廊创立人之一Jody当时到汉堡参加一个项目。从此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并共同组织了几个汉堡和成都间的艺术交流项目。去年„肆空间“成立,Jody就邀请了我。
总领事馆:这是你第一次来四川吗?和此前去过的中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Hammerl:2012年至今,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现在还记得之前在上海街头,从地铁口出来,街上的每一米都是其他的气味,无论白天黑夜,到处是移动摊位。实际上城市景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与城市生活节奏密切有关。从实时街景,你可以清楚地知道,是电影散场了?KTV打烊了?是上班/上学的点了?甚至不用眼看,炸油条和煮粥的味道会告诉你。街头小食摊的消失令我感到伤感。现在,特别是在大城市,想找街头夜间烧烤有点费劲。这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但它说明了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变化。
而成都,在这方面的变化比其他大城市要小。我很高兴能在这儿坐在街边的小塑料凳上,喝着啤酒、吃着烧烤度过 不眠之夜。
总领事馆:你认为中国艺术家和你们的生活相似还是不同?
Hammerl: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艺术家的个人创意和艺术实践更多的是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而不是看他生活在哪个国家。例如,我有时候会看到来自德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之间的相似之处,但也看到来自中国同一城市的两位艺术家间的巨大差异。

总领事馆:对于想要进入本地的年轻人/艺术家/创意工作者,或者想在中国寻找项目的人,你有什么建议?
Hammerl:实际上,对于所有艺术项目,我只有一个建议:如果不能引起你的创作冲动,就是没有意义的。要自己去感受,用开放的态度进入思考,而且要能走出来。同其他艺术家、朋友、或是陌生人分享问题,其中伴随着好奇心、热情,有时候是困惑,你可以找到完全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有可能最终被摈弃……对于我来说,这是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
当然,申请公共职位或参加交流项目,有助于建立第一步联系或踏足一个地方。但要想在一个城市或国家站稳脚跟,你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生发长期的互信合作和友谊。
总领事馆:回到你这次的展览,和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合作,最大的吸引力在哪儿?艺术家的国籍在其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合作过程中你们也会讨论这些吗?
Hammerl:我自己的大多数项目,更看重的是艺术家的本地互联性,而不是他们的国籍。通常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足迹也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当然我们会讨论,不管是私人谈话,还是讨论创作。身份的认同、国际经验、本地融合,所有这些都会对工作有影响。问题在于,一个人的出生地或是成长的地方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多大。
当然我也问自己,为了一个项目飞往国外到底值不值得?这真的是无法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交流替代的吗?对我自己而言,是这样的。我做摄影,拍一个人的话,通过和他交流成长故事,或一起散个步什么的,可以让我更加了解被拍摄对象。
这样的了解也许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创作对象身上能找到更好的艺术结合点,那么它其实总是和地方相关的。
总领事馆:同中国的合作经验中你获得了什么灵感或创意,是你从其他地方未曾获得的?
Hammerl:这个问题需要小心回答——沟通方式可能是最大的区别,中国伙伴在这方面

可能不是特别开放,或者说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信息传递方法,更加隐秘的。比如在德国,我们会讨论每一个细节,事先明确沟通每一步计划。而在这里,信息有时候是朋友间采用特殊方式传递,有时候合作方提出了非行具体的愿望,而我对此一无所知。
这种„中国化“方式让我学会了耐心和更多地信任别人,并且清楚我不需要了解项目进行的所有细节,顺其自然。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止一种,甚至可能比我的预期更好。
总领事馆:你还有其他和中国/中国艺术家的合作计划吗?
Hammerl:我希望可以和„肆空间“继续合作,无论介绍汉堡的艺术家朋友到这儿来,还是同成都艺术家继续合作都可以。
此次项目进行过程中,我和成都本地许多艺术家、教授、策展人就„情绪“和„公共空间“进行了探讨,谈话非常有趣,我相信由此可以生发出点什么。
当然,我们正在努力让成都的艺术家尽快来汉堡进行交流!
总领事馆:和中方一起工作,具体的计划和组织工作怎么样?
Hammerl:呃,通过skype和微信进行沟通协调始终是个挑战。面对面交流更容易澄清细节问题。如果你坐在地球另一边的电脑旁,对方的截止期限仿佛不那么重要。而且通常情况下,你不必询问对方的意见而直接作决定。同中国伙伴合作的一大特点是,电子邮件不再被视作一种通讯手段,而且根本不会被阅读。反之,所有文档,包括文本文件和图片都通过微信传送。你必须要适应这一点。
和Jody以及„肆空间“合作就比较简单了,因为我们已经认识了很长时间,互相之间很信任。许多时候,他们做了一个决定,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但接下来我就意识到,他们非常清楚,如何在成都落地这件事情。90%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对的。
这也是我在多次中国之行和同中国朋友合作中学到的:你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学到了一些确定的东西,只适合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并不具有普遍适应性。换一个地方,它们会被其他规则所取代。
也许最重要的经验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有一些规则是你不会放弃的。
总领事馆:最后一个问题,你喜欢和什么咖啡?
Hammerl:这要看时间、场合和当时的心情,不过卡布奇诺总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