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德国外交部网站
领馆本部与总领事官邸的历史
我们简短收罗了德国在上海领事机构的历史。在此您还可了解到领馆本部办公楼和永福路上总领事官邸历史上的趣事。
总领事馆上海的简史
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关税联盟国为一方、中国为另一方于1861年9月2日签订有关友好、贸易和航行的条约,双方于1863年1月14日互换条约批准书,德国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该条约是弗里德里希·阿尔贝特·格拉夫·楚·奥伊伦堡公使率队于1859年至1862年往中国、日本、泰国进行普鲁士东亚考察的结果。
照此条约德意志国家获权设立领事馆。普鲁士驻上海第一任领事C.W.奥韦尔韦格于1862年上任。北德意志联盟——后为德意志帝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是瓦尔特·格奥尔格·阿尔弗雷德·安内克,第一任总领事(1877年11月12日起)是卡尔·康拉德·弗里德里希·吕德,之前他任职那里的领事(1875年10月21日起)。
40年代末期在主要的条约港口就已经有了德国领事和贸易代表团。但他们不享有家乡政府的法律保护,因为他们的法律地位只能参照1843年中英条约中对所有国家都有效的补充条约。
1917年外交关系中断后由荷兰代表德国在中国的利益。
1921年5月20日德中签订有关恢复和平状态的协议又于同年在上海再次设立总领事馆。在上海的德国侨居地立刻再次繁荣起来。由于免签证移民数量猛增。
1945年5月二战结束德国溃败,也结束了总领事馆的官方工作。总领事馆仅在一短暂时间内还能作为德国侨民的非官方辅助机构。
1982年10月1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开馆。
永福路181号和151号——新办公楼和官邸
1982年总领事馆开设之后,办公楼和官邸都在永福路。这条马路从1930年至1943年间被称为古神父路(Route Père Huc又名Rue du Père Huc)。它曾位于1940年7月建立的维希法国的租界内。
这两座楼房都是西班牙风格建筑,都是建筑保护单位。靠街的小楼是181号,现为办公楼,建于1935年,当时为沈家所有;1953——1982年则是上海纺织局的职工疗养院。
后面坐落于草坪的建筑而今是官邸,它按照建筑师C.Kofar和杨增化的设计建于1941年至1942年间。该建筑的外部装饰优雅美观,具有摩尔人风格;其彩色玻璃窗精美绝伦,楼梯间富丽堂皇,1994年被批准为优秀历史建筑。
该建筑的首位主人是罗迪功,相关文献有“罗宅”的记载。他大概是个企业家,有可能是所谓的“煤炭大王”。
这座别墅式的建筑经历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有不少神秘的故事。1958年10月起是女青年会托儿所,自1959年3月又成了冶金工业局的托儿所。1973年为民防临时办公用房。1978年中国福利会的幼儿园搬迁至此。几个月之后又成了上海市党委的招待所。1982年起为德国总领事的官邸。
(来源:凯茜编著的《就职 德国驻上海领事馆 150年掠影》——获得作者友好同意并转载)
官邸历史概况(永福路151号)
建造年份:1941——1942
由C.Kofar和杨增化设计
首位所有人:
罗迪功先生,煤炭商人
1958年10月起:
女青年会托儿所
1959年3月起:
冶金工业局托儿所
1973年9月起:
民防临时办公用房
1978年3月起: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1978年6月起:
上海市党委的招待所
1982年1月1日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领事官邸